十年開山辟路,多少地崩山摧壯士死,才造就這希望的長渠。如今,蜿蜒1500公里的紅旗渠引滾滾濁漳河水灌溉了林縣,改變了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的狀況,也將紅旗渠愚公移山般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遍了世界。
今天,懷著對這段歷史的敬畏,天安人走進紅旗渠紀念館。從紅旗渠精神中,我們領會到自力更生才是創業的根本。
沒有資金、沒有物料,就注意節約、不浪費,用土方法自制炸藥、鋼釬、水泥;工程繁重漫長,就學習長征精神,在懸崖上安家,不堅持到底不放棄。
我們從紅旗渠的經驗財富中,也看到了許多超前的紅旗渠技術理念。
比如這種對質量的把控追溯,在當年修渠時,為了保證質量,每條分渠由哪個村修建完成,要刻字為據。
紅旗渠這項浩大的水利工程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期間修建,完全靠著是人民群眾的團結協作。
天安農業已經擁有37年的種植歷史,從特菜大觀園到企業改革,風風雨雨不忘艱苦創業初心,與時俱進凝聚匠心精神。天安人在這趟“問渠”之中,收獲了許多心得:思考要有大局觀念,對事業要有熱愛和忠誠,做事要有愚公移山般合作精神,企業才有長久的生命力。
除了紅旗渠,我們還走進岳飛廟和殷墟王陵遺址。職場如戰場,古有將軍盡忠報國,今天的職場人,也要誠信愛司。
我們從岳母刺字、精忠報國的故事中,感受到了“文官不愛錢,武官不惜死,不患天下不太平” 的赤膽忠心。從出土的青銅器皿、龜甲骨、車馬中,感受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。
回顧2020年,無論是疫情起初,天安農業全體員工舍小家為大家,齊心協力保障首都蔬菜正常有序供應;還是深入河北尚義縣,用心搞扶貧,助力鄉村脫貧致富;還是在每一個小湯山專柜前,一如即往提供安心的品質、美味的口感和服務于消費者的真誠。
天安人在供應、服務、銷售的每個環節都不遺余力、相互成就、共同進步。
接過先輩們的紅旗渠精神旗幟,以優秀的華夏文化為頭腦武器,未來,天安人將為保障首都菜籃子的供應、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、為帶領農民致富的宏偉目標,在2021年的征程中做出義不容辭的無私奉獻。